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

耳濡目染

自高中開始修讀文科, 大學時也選了文學院. 雖然我不是一名典型的 '中文人', 但對中國語文的運用有一定程度上的執著, 也常為一些人誤用中文而感到氣憤. 先不說普通人, 就是那些自稱做才女/才子的明星名人, 全職寫作的年輕作家也不見得把語文運用得很好. 平日最常接觸到的那些報章雜誌, 絕大部份以半口語半書面語編成; 電台電視的節目, 雖以口語講述情況, 但詞不達意, 語法運用錯誤的情況時有發生.


今天看了一會兒電視, 便聽到以下礙耳的說話:


(註: 以下的例子全是取自錄影節目或片段, 即有專人撰稿 (可能由記者兼任), 拍成後經編導審閱, 並非即場節目~)


 


1) 有 X電視某首席記者在不到一分鐘的新聞片內, 重複了2次這句說話:


'電單車司機拋出車外/馬路"


--- 是說電單車司機拋些甚麼出車外嗎? 還是 ''電單車司機拋出車外'' ?


 


2) 跟 (1) 為同一段新聞:


 ''死者家屬到現場認屍, 其中母親表現激動''


--- 上述句子的主語是 '死者家屬', 那麼其中誰是 '死者家屬' 的母親? 主語應改為 '死者', 即 ''死者家屬到現場認屍, 母親表現激動'', 便更為通順流暢.


 


3) 無 X 電視六點半新聞:


''由於太空衣非常重, 造價超過1億元人民幣''


--- 請問以上兩句有何因果關係? '由於重' 所以 '造價高'? 這是甚麼邏輯? 那較重的石頭是否比鑽石的價格還要高?? 將之改成 ''這件造價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太空衣非常重...'' 是否較為合理?


 


4) 無 X 電視 <蔡 X 歎名菜>, 某段旁白:


 '' XXX 跟 XXX 兩兄弟從事打銅工作已有五十年歷史...''


--- 甚麼 '歷史'? 是說該兩兄弟已成為 '歷史' 了嗎? 但人家還好端端的跟你在做訪問呀!!! 這裡應為 ''... 從事打銅工作已有五十年...''   ''...兩兄弟有五十年打銅的經驗...'


 


我認為, 對這群撰稿員, 記者, 編輯, 作家等人在語文運用上有較高的要求並不過份, 但以上的例子正正說明了些甚麼?? 別忘記尚有那些報章雜誌小說漫畫書...... 


在耳濡目染下, 我們如何能要求年輕一代有良好的語文能力呢?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